来源:通信产业网
(记者 杨志杰)2011年12月,中国互联网发生了史上最大泄密事件。网络安全堪忧,谁来为用户利益提供保障?面对这一状况,网站难辞其责已成为业绩共识;而更有人士建议,互联网企业应当逐步采用电信级安全,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
波及移动互联网
12月中旬,CSDN网站用户数据库被黑客在网上公开,大约600余万个注册邮箱账号和与之对应的明文密码泄露。此后数天内,包括天涯、人人、开心网、当当等十数个知名网站,均有用户称密码在网上遭公开传播。甚至有传言称,一些银行的网上账号用户密码也已泄露。随后,一批互联网网站,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迅速出面辟谣。尽管如此,来自奇虎360的监测数据仍旧表示,目前互联网上公开暴露的网络账户密码已经超过了1亿个,中国互联网网民人人自危。
更为令人担忧的事情是,此轮网络泄密事件极有可能将波及到移动互联网。COG信息安全组织创建人龚蔚公开表示,一场更大规模的安全事件有可能在2012年爆发,目标极可能直指中国几亿的移动终端用户。
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泄密事件,2011年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展开了调查,同时要求发生用户信息泄露的网站,要妥善做好善后工作,要求各互联网站要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漏洞。
对此,有行业管理部门人士称,互联网企业应当为网络安全防护负起应有责任。据了解,在中国,安全支出占互联网整体支出不足1%,而欧美所占比例则为8%到10%。
另一面是,我国在互联网网络安全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监管办法。因此有业内专家建议,为了保障用户利益,面向互联网领域企业,有必要逐步采用电信级的网络安全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0年发布了《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工作需要坚持的原则: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分级保护。根据该办法,通信网络单元的安全级别被划分为一到五的五个级别,这一分级结果也将接受其备案的电信管理机构评审。同时,该办法对违反网络安全防护的单位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机制。
针对互联网网络安全威胁向移动互联网快速蔓延的趋势,主管部门已开始行动。在互联网安全事件频发的同时,业界愈发加大了移动互联网安全的担忧。这一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5亿,同时,手机网民数量也将达到3.6亿;有预测认为,到今年底,手机网民数量将超越传统互联网。
而移动互联网终端和业务与用户个人利益的关联度更高,恶意吸费、用户信息窃取、诱骗欺诈等恶意行为的影响和危害将更为突出。
为此,2011年12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监测与处置机制》。该机制明确规定了移动互联网安全的保护机制、监管办法和处罚机制等。在此之外,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正在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和制订《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体系架构》、《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技术要求》、《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疑似样本报送接口规范》等行业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