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十九大精神,发展新时代网信事业
党的十九大规划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网络强国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本期论坛围绕在网信领域落实贯彻十九大精神,以探讨全面推进网信事业面向新形势,开拓新局面。近日,中美两国元首就网络空间国际和平与安全达成多项共识,本期特约组稿,对此做出深入解读。
网络安全作为新兴领域,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军事发展、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密切相关。十九大报告多处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有所涉及,网络安全战略思想渗透和贯穿全文。以十九大报告为新起点,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网络安全战略思想,向前可延伸到“4·19讲话”和去年底出台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近可结合习主席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理解维度。通观十九大报告,中国网络安全战略思想可从思想、目标、问题和举措四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一、战略思想
十九大报告有关网络安全战略的思想与之前习主席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且不断丰富发展。十九大报告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网络安全战略思想是其宏大思想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和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安全实践。
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网络安全战略思想,需把握两个“特”:一是网络之特性,二是中国之特色。两者结合,方可对中国网络安全战略思想建构起全面的视角和维度。网络特性之“特”主要体现为互联互通、依网联动,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延展性、聚合性和交叉性。互联网时代社会生产生活形态已体现为:一网打尽,万物互联。中国特色之“特”主要体现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事实,既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技术潜力和广阔市场,同时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和需要补齐的短板。中国网络安全战略既要体现网络之特性,又要兼顾中国之特色,在两个“特”的结合上来理解和破解。
二、战略目标
中国网络安全战略目标已经确定,即建立网络强国。十九大报告再次对这一目标进行了确认。大目标明确后,需要分解和确立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或分支目标。小目标支撑大目标实现,从领域、行业到部门,以及产业和技术等方面形成目标群或目标体系。进入新时代后,可围绕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间段设定具体目标。
近期目标是未来3年,与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点相一致,可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网络安全规划》确定这一历史交汇期的具体目标,为网络强国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中期和长期目标,可按前15年和后15年来切分,与国家战略目标相契合。前15年可定位为求突破、强能力的提升阶段,技术和能力指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配合。后15年可定位为网络强国实现阶段,能力层级尤其网络信息技术指标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可以引领网络国际治理,建立网络安全新秩序。
三、问题意识
十九大报告在国家安全和网络安全所涉部分,既提出了历史性成就,也突出了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中国网络安全战略思想能否落实,网络强国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解决网络安全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针对现实问题,二是直面重点问题,三是解决难点问题。
现实问题是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现实问题主要从网络安全当前需求的视角来求解,其中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许多是一些综合性的、时代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重点问题是涉及网络安全的一些大问题或战略性问题,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来认识。政治层面,主要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的复杂斗争,这里面涉及大国关系和国际政治生态,攸关国家政治稳定和政权安全。经济层面,主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互联网+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以及国家弯道超车的一个重要历史性机遇。
难点问题可从内外两个维度来认识。国内,难在网络治理;国外,难在大国博弈。前者重在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建立清朗的网络生态,为国家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提供基本保障;后者重在塑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建立公正、合理、公平的网络新秩序。国内,主要是社会信息化后出现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使得网络生态异常复杂混乱,网络社会治理成为一个空前的时代性难题和内政挑战。国外,鉴于网络信息技术对其他社会领域的聚合集成效应,网络竞争与其他领域的竞争相互交织,尤其大国网络博弈越来越体现为一种综合性和前沿性博弈,包含了多个层面、多个领域,成为未来维护网络安全一个重大外部挑战。
四、战略关键
中国作为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有别的国家不可企及的优势,同时也有不可回避的劣势。十九大报告对网络安全所论面向广阔,见解独到,措施务真求实。实现网络强国,中国网络安全战略举措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求解。
一是技术。技术对实现网络强国既是引领又是支撑。技术发展要瞄准世界前沿,主要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且形成技术链,建立整体优势。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人才。人为本,人才是维护网络安全的本源。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正中要义。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才建设核心在于如何把人力提升为人才,调动和释放人才的各种潜力和活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成有效维护网络安全的人才体系。
三是产业。互联网产业是网络强国的基础依托。互联网+提出后,系列政策积极跟进,通过信息化发展促进产业和技术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既可直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牵引技术不断进步,形成产业与技术的正向促进和良性循环,建构起领先世界的网络企业群。
四是能力。能力是网络强国的重要指标。网络安全能力是军地、公私和社会各种力量的综合集成,核心体现为综合创新力和战略竞争力,可在军民融合战略牵引下加速生成。其中,硬性的网络攻防慑能力是应对严峻网络安全威胁的关键指标,同时软性的网络国际传播力和制度影响力也是促进网络合作和国际网络治理的重要指标,形成软硬兼备、内外通达的能力组合。
五是制度。制度是维护网络安全的组织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顶层架构基本建成,未来需要不断完善,推进网络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体现和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网络安全法》已经出台,制度层面还需要根据形势变化持续调整和不断完善,尤其出台一些专门法,以及相应的规则和细则,推进依法治网。
六是理论。理论对网络强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理论现代化,重在与时俱进和体现中国特色,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战略面临的问题,提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网络安全面貌的新路径,不仅指导中国网络安全实践,而且对国际网络安全治理带来借鉴和启示。 |